水体磷形态的动态变化机制:以冬季北部湾大风江口为例

展开
  • 1.北部湾大学 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 钦州 535011; 
    2.北部湾大学 海洋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杨斌(1983—),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E-mail:binyang@bbgu.edu.cn。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9-15

Dynamic change mechanism of phosphorus species in water: A case study of the Dafengjiang River Estuary in Beibu Gulf in winter

Expand

Online published: 2022-09-15

Supported b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66002,4196600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8GXNSFDA281025,2021GXNSFDA075004)

摘要

基于2019年12月北部湾大风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水体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表、底层水体中均以总颗粒态磷(TPP)为主,分别占总磷(TP)的58.7%±10.6%和64.1%±10.2%,其中颗粒有机磷(POP)为TPP的主要存在形态,溶解无机磷(DIP)为总溶解态磷(TDP)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DIP和TDP浓度均呈现由大风江下游至三娘湾海域递减的趋势,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径流输入是影响DIP和TDP分布的重要因素。溶解有机磷(DOP)分布则呈相反趋势,DOP与DI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生物过程是影响DOP的重要因素,DIP与DOP之间存在转化。颗粒无机磷(PIP)、POP和TPP与悬浮颗粒物(SPM)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SPM是控制颗粒态磷的主要因素。从大风江下游至三娘湾海域TDP和TPP在TP中的平均占比分别由47.2%下降至30.0%和由52.8%上升至70.0%,说明水体中的磷存在由溶解相向颗粒相转化。三娘湾海域绝大部分站位N/P和Si/P摩尔比值均>22,是潜在的磷限制区域。基于二端元混合模型,大风江下游至河口混合区DIP平均浓度增加0.22±0.18 μmol/L,主要受物理因素的影响;而三娘湾海域DIP平均浓度消耗0.01±0.07 μmol/L,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

杨斌, 周姣娣, 王希龙, 鲁栋梁, 黄海方, 钟秋平, 亢振军, . 水体磷形态的动态变化机制:以冬季北部湾大风江口为例[J]. 海洋学研究, 2022 , 40(3) : 109 -119 .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2.03.010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