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姚才华, 吴自银
2012, 30(3):89-100.
采用 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 km2 ,水域面积减少84.6 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 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X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X104 m3 ,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X104 ,135.3X104 ,663.7X104,-452.7X104和367.7X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 cm/a。 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拋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