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海洋学研究 2012 Vol.3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气候谈判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潘德炉, 李腾, 白雁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1-4.  
摘要37)      PDF(pc) (606KB)(6)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热通量变化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左涛, 陈锦年, 王实娜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5-13.  
摘要16)      PDF(pc) (1743KB)(9)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大气参数,应用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通量算法(CORAER 3.0),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海-气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首先分析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场和气候场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对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气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感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黑潮区域,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北赤道流区和黑潮区域。在气候平均场中,黑潮区域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暖池区域感热通量除了春季较小外,冬、夏和秋季基本相同,而潜热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冬季,最小值出现在春、夏季。另外,海-气热通宣还具有应者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存在16a周期,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存在相同的周期。由相关分析可知,4月份暖池区域的海-气热通量与滞后3a的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这种时滞相关性,可以用于进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预测,为我国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以上结论,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2012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进行了预测,预测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将偏晚l~2候左右。
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厚度的时空特征分村
姜良红, 陈大可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14-20.  
摘要29)      PDF(pc) (3078KB)(8)   
利用中国Argo实时数据中心提供的9a(2000-2008年)网格化Argo剖面浮标温、盐数据(G-Argo),分析热带太平洋障碍层厚度的气候态分布和低频变化特征。气候平均结果表明,较厚的障碍层主要出现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并有3条纬向障碍层带状分布,从暖池出发向东延伸至120°W,分别位于以15°N,5°N和12°S为中心的纬度带上。经验正交函数(EOF)基本模态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障碍层低频振荡以季节和年际变化为主,在季节尺度上主要表现为15°N和12°S障碍层纬度带呈反相变化,都在当地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在年际尺度上则主要表现为暖池东边界附近障碍层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相关的变化,以及暖池中部障碍层与热带准2a周期振荡(TBO)相关的变化。
东亚季风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报探讨
颜映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21-26.  
摘要39)      PDF(pc) (2734KB)(9)   
利用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1ogyt rlBpercdi tion.NCEP-2).结合东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Tedic1on, 水-和年后亦亚季风指数、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MV-EOF)等方法探讨了东亚季F风的李卫父化个手你记化。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存在明显年周期变化,夏季风盛行于5-9月,在8月达到最大值,冬季风则在1月最强;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夏季降雨有着密切关系。最后运用基于MV-EOF分析方法的Markov统计预报模型预报了1998年夏季降水异常,其结果与观测值较符,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三门湾外海的潮汐和潮流特征
师鹏飞, 许东峰, 王俊, 徐鸣泉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27-35.  
摘要24)      PDF(pc) (1193KB)(10)   
针对2009年5月-7月三门湾外海D8和D9两个站位布放的防渔网底拖锚系ADCP连续观测获取的流速资料和水位资料,采用调和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近岸的D9站浅水分潮比离岸的D8站显著,潮汐呈现出回归潮特征。三门湾外海潮流半日分潮能量最大, 各层潮流呈现出旋转流性质;椭圆率随水深增加; M 2K 1分潮流最大流速均在次表层最大;最大分潮流速发生时刻底层比中、上层提前约半小时;该海域潮流的半日分潮流以正压为主,全日分潮流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斜压性。
温州近岸围堤对风暴潮漫滩影响的数值研究
吴玮, 傅赐福, 于福江, 刘秋兴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36-42.  
摘要11)      PDF(pc) (6342KB)(7)   
利用-套基于非结构网格且能计算海水漫堤溢流的超高分辨率风暴潮漫滩数值模式模拟由9417号台风特大风暴潮引起的漫滩,结果与实测吻合良好。此外,选取超强台风强度并以9417台风路径为南路径,往北每间隔30 km为中路径和北路径设计了3条台风路径,进行了-系列数值模拟得出:近岸围堤加大了风暴潮、漫滩淹没对温州的威胁,而且由南路径引起的漫滩深度和中路径引起的漫滩面积影响最大。究其原因,近岸围堤对外海风暴潮在温州近海及瓯江口传播的阻隔和分流作用,两者综合变相加大了风暴潮往瓯江口北侧海域、瓯江北口、瓯江中上游的输送量。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
刘建华, 杨世伦, 史本伟, 罗向欣, 付信坤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43-50.  
摘要18)      PDF(pc) (1443KB)(7)   
利用1994,2000和2009年的崇明东滩TM和ETM遥感图像和GIS技术确定潮沟的平面形态、量算了潮沟的长度和密度|在野外,利用RTK-GPS进行了典型潮沟的地形测量以确定潮沟的发育高程、宽度﹑深度、宽深比以及断面面积的纵向变化,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该潮沟的三维地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的潮沟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上部的盐沼中,北部和中部以单-微弯型潮沟为主,南部以树枝状潮沟为主。(2)1994年潮沟总长度为30.9 km,密度为717 m/km 3;因1998年的盐沼中上部围垦,2000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分别减少为11.1km和 459 m/km 2;近 10 a,因盐沼向海淤涨扩大,至2009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又分别增大到31.8 km和 981 m/km 2;3个时期的潮沟兴衰演变反映了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3)与欧美典型潮间带潮沟侧向移动为主的演变特点不同,崇明东滩的潮沟以继承性的纵向延伸(随着盐沼的向海淤涨)为主。(4)从沟口溯源而上,潮沟的宽深比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从大于340减小为小于18),潮沟的深度有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实例表明:与传统手段相比,3S技术是进行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潮间带湿地潮沟形态和演变定量研究的更有效方法。
长江河口南、北港河道挟沙能力研究
徐敏, 李九发, 李占海, 姚弘毅, 陈炜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51-57.  
摘要16)      PDF(pc) (1958KB)(10)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来沙量的减少,河口水沙动力条件以及河床地形必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长江口南﹑北港河道连续9d小潮至大潮水沙定点观测发潮流速增强,大潮期含沙量较高,表明泥沙再悬浮明显。通过实测数据分别给出大、中小潮南、北港河道挟沙力经验公式,显示出潮流与含沙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同时显示出潮流流速与挟沙能力的方次变化有良好的对应性。
舟山岱山水道西部海床冲淤演变分析
沈远, 陈荣华, 赵庆英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58-65.  
摘要27)      PDF(pc) (3339KB)(7)   
根据1979,1996和2009年3个时期水深地形数据,利用GIS软件分析了岱山水道西部潮滩、水下岸坡和深槽区2个时段的冲淤变化。结果显示:1979-1996年的17 a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冲淤幅度-般在±1 m以内,只有深槽局部区域冲刷大于2 m;1996-2009年的13 a间,潮滩区冲淤变化与1979-1996年间类似,有±1 m冲淤变化,而水下岸坡和深槽区的冲刷幅度明显加大,水下岸坡平均冲刷幅度达2 m,深槽区平均冲刷幅度达3 m。据分析, 1996年以后,水下岸坡和深槽区冲刷幅度明显加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是岱山水道水流流速较快,粘土质的底质容易遭受冲刷;另-个是在潮滩区至水下岸坡间建设了码头和栈桥,浅水区水流部分受阻,导致深水区域流速加大,从而加剧了水下岸坡和深槽区域的冲刷幅度。
珠江口海域叶绿素α质量浓度SAR反演模型
李露锋, 刘湘南, 李致博, 弥永宏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66-73.  
摘要28)      PDF(pc) (1357KB)(5)   
以珠江口海域的Radarsat-2全极化SAR数据和海域表层水面叶绿素α质量浓度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微波散射原理及Cloude-Pottier理论对SAR图像进行分解,得到平均散射角α、散射嫡H及VH,VV、HH、HV等6个参数;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上述6个参数与叶绿素质量装度的数学关系模型,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叶绿素α质量浓度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当隐含层节点数为9,输入层和隐含层传递函数分别为tansig 和 logsig,学习速率和动量系数均为0.2时的网络结构对叶绿素质量浓度反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叶绿素α质量浓度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 2)为0.826。将模型应用于不同时期的2幅图像进行验证,效果良好,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7种酶活性的影响
葛明峰, 李思源, 王国良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74-80.  
摘要26)      PDF(pc) (734KB)(4)   
大黄鱼溃疡病主要由3种致病弧菌引起: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 V.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 V. parahaemolyticus。为了解大黄鱼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理,对其疾病防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实验将健康的大黄鱼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注射0.2 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灭菌生理盐水。在人工感染后的第0,1,2,4,7,10,13,16,20天分别采样,通过测定每组大黄鱼血清中7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比较这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的1~10 d,实验组大黄鱼血清中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逐渐升高最后趋于-致的现象,且不同病原菌之间存在-定的时效差异。 碱性磷酸酶(AKP)对入侵体内的哈氏弧菌反应较敏感,ACP、POD和MPO对溶藻弧菌反应较敏感,LSZ和PO对副溶血弧菌反应较敏感。
美国红鱼肾肿大症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分析
彭蟆, 朱文渊, 王国良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81-85.  
摘要16)      PDF(pc) (1624KB)(5)   
采用组织学方法,获得患肾肿大症美国红鱼的心﹑脾、肾﹑肝﹑肠和鳃6种组织,利用组织切片以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病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制。患病红鱼解剖后主要症状为:体表溃烂,部分病鱼鳍条上有肿块;病鱼肾脏显著肿大,体积甚至达到正常肾脏的10倍|肝脏﹑脾脏及胆囊等也有肿大现象;有些病鱼脏器上有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美国红鱼肾肿大症的主要表现为肾脏有典型的肉芽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管壁破裂、坏死;肝脏中肝实质有充血现象,实质细胞呈空泡变性;脾脏充血,现大量病变的红细胞,有脂肪样变。超微病理显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现象严重,肾小管内刷状缘排列稀疏|肝细胞坏死严重,肝细胞界限模糊不清;脾脏组织脾窦扩张,有大量凋亡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美国红鱼肾肿大症的组织细胞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肾脏和肝脏等主要组织器官受到严重损伤病变,使鱼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最后导致死亡。
10种蟹类18S rDNA 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邢炳鹏, 林荣澄, 徐宪忠, 牛文涛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2): 86-92.  
摘要15)      PDF(pc) (753KB)(4)   
应用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方法,以蟹类18S rD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Ⅰ)基因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对10种蟹类的分类地位进行探讨。实验共获得10 条18S rDNA序列,长度为1780~1787 bp,其中A、T, G,C平均含量分别为23.72%, 24.58%,24.52%和27.17%;通过序列对比,发现18S rDNA序列相对保守,只含有1个从88 bp 到130 bp 约 50 bp的高可变区;物种间碱基距离比较小,从0.001到0.017。18S rDNA系统发育树为方蟹总科、沙蟹总科和梭子蟹总科起源于同-海洋蟹类祖先提供了分于生物q证惦,开上火亚N内尔量分别为26.88%.弓蟹科。获得的5条CO Ⅰ基因序列,长度均为709 bp,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6.88%,37.62%,17.50%和18.00%;COⅠ基因片段变异性高,物种间碱基距离从0.016到0.138。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真实地反映了住属各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传统分类非常吻合,为形态特征相似的姆类鉴定提供了-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海洋:地球最巨大的碳库
潘德炉, 李腾, 白雁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1-4.  
摘要42)      PDF(pc) (918KB)(12)   
近3千年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
葛倩, 初凤友, 叶黎明, 许冬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5-11.  
摘要58)      PDF(pc) (1440KB)(22)   
通过对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ZJ2孔进行AMS 14C测试和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该粒度指标,发现近3千年以来东亚冬季风存在8次增强的记录,与格陵兰冰芯的记录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且在其他不同区域亦能找到相对应的气候变化证据,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
柠檬酸生产废水改良滨海盐碱土的初步研究
顾莹莹, 于祥泉, 汪泽, 赵东风, 张秀霞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12-18.  
摘要48)      PDF(pc) (1044KB)(13)   
滨海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土地问题之一,如何改良和利用盐碱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经预处理的柠檬酸生产废水对黄河三角洲某滨海油田附近的轻度盐碱化土壤进行灌溉改良,通过改良前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初步分析柠檬酸生产废水灌溉改良盐碱土的效果和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经柠檬酸生产废水灌溉45天后,盐碱土的pH值、电导率都有所下降;饱和含水率与清水灌溉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土壤有机质、总氮等营养成分提高显著。这说明盐碱土的理化性状和营养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柠檬酸生产废水有望作为盐碱土理化性质的有效改良剂,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海南岛万泉河口博鳌潮汐汊道演变及沿岸输沙率的计算
黄宝霞, 龚文平, 温晶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19-29.  
摘要57)      PDF(pc) (2829KB)(24)   
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遥感资料, 结合已往的研究, 分析了海南岛万泉河口博鳌潮汐汊道演变的年际与季节性变化规律。根据实测波浪资料计算了年沿岸输沙率及沿岸输沙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博鳌潮汐汉道的演变具有周期性的规律, 年际特征为南、北侧沙嘴分别向口门进积、口门总体变窄;从10a以上的尺度来看, 封堵口门的趋势不断被洪季时的洪水和风暴潮增水所打断。另外通过沙嘴体积变化反推了博鳌近岸的沿岸输沙率, 其结果与CERC公式计算结果一致, 表明此公式在博鳌岸段有较好的适用性。
基于海水环境和气象参数经验公式估算的东海海-气CO 2通量
李熠, 何海伦, 陈大可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30-40.  
摘要31)      PDF(pc) (3175KB)(9)   
使用 World Ocean Altas 2009提供的气候态月平均温度、盐度和磷酸盐浓度资料,以及Globalview和NCEP的大气资料, 借助较为可靠的经验公式,估算了东海海表CO 2分压( pCO 2 )和海-气CO 2通量的平均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pCO 2的空间分布形态四季大体相同, 但其强度随季节变化, 春、冬季低,夏、秋季高。CO 2通量在东海陆架区为汇,汇的强度从NW向SE逐渐减弱;在黑潮区为源,强度从SW向NE逐渐减弱。东海整体于春、冬季为CO 2的汇,夏、秋季为CO 2的源。进一步分析东海 pCO 2和CO 2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表明,东海海表 pCO 2变化主要受温度控制,而在陆架区,盐度和磷酸盐的作用不可忽略。东海整体CO 2通量变化在4至10月由风速主导,11月至翌年3月由海表 pCO 2控制;陆架区CO 2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由风速决定;黑潮区CO 2通量的变化在夏季由风速主导,秋季由风速和 pCO 2共同影响。
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与海表温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林丽茹, 赵辉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41-48.  
摘要50)      PDF(pc) (3645KB)(10)   
利用 Sea 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质量浓度及TRMM微波遥感海表温度产品, 研究了南海海表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同海表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南海叶绿素质量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通常低叶绿素质量浓度(<0.12 mg·m -3)出现在弱风高海表温度(>28°C)的春、夏季节;高叶绿素质量浓度(>0.13 mg·m -3)通常出现在有较强风速和较低海表温度(<27°C)的冬季。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南海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海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尽管在南海南部、南海中部、南海西部及吕宋西北部4个代表子区域的显著性有所差异, 但都暗示温度变化所反映的垂向层化调控了营养盐质量浓度和浮游植物量变化。可见, 温度可能是影响海洋上层稳定程度及垂向交换强度的重要指标, 从而可能调控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变化。
莱州湾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苏乔, 于洪军, 徐兴永, 姚菁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49-53.  
摘要48)      PDF(pc) (846KB)(18)   
对2009年6月在莱州湾沿岸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莱州湾东、南岸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的Na +和CI -与TDS之间呈显著相关,地下淡水中对应的相关系数较小,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K +、Ca 2+、Mg 2+、SO 2- 4 也与TDS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2)根据离子比值特征分析,南岸海水入侵区地下水阳离子交换程度普遍高于东岸,其淡化历史也较东岸长;(3)莱州湾沿岸地下水,由电导率推算的矿化度值同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较小,在海水入侵监测中可以利用电导率作为矿化度的替代指标。
联合多卫星测高数据确定中国近海及其邻域垂线偏差
万剑华, 王莉娟, 范陈清, 杨俊钢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54-59.  
摘要32)      PDF(pc) (2460KB)(12)   
联合T/P 数据、T/P新轨道数据、Jason-1数据、Jason-1 新轨道数据、Jason-2数据、Geosat/GM数据、Geosat/ERM数据、Envisat RA-2数据、ERS-1/ERM和ERS-2/ERM数据,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用相邻测高点大地水准面高度的一次差分求沿轨垂线偏差,然后基于最小二乘原理,采用求最小范数逆的方法,直接解算中国近海及其邻域(0°~42°N,102°~138°E) 2'X2'分辨率网格点垂线偏差子午分量和卯酉分量。计算结果与EGM2008模型垂线偏差相比,子午分量的RMS为0.91", 卯酉分量的RMS为0.27"。
神狐海域水合物沉积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王彦美, 韩冰, 吴能友, 赵明辉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60-68.  
摘要32)      PDF(pc) (2141KB)(29)   
利用ICP-MS对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SHW2和SHW7两钻孔柱状样品含水合物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SHW2及SHW7两钻孔各12个样品的EREE平均值与上陆壳的平均值接近;沉积物中轻稀土和重稀土存在显著分异,两钻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近,与上陆壳和代表上地壳平均值的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稀土元素分布形态相似,并继承了源区母岩性质,显示出物源主体为陆源岩。两钻孔稀土参数剖面图显示,稀土总量(EREE)和轻稀土总量(LREE)、重稀土总量(HREE)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 δCe与δEu基本显示负相关,推测其沉积物源的相似性。
围填海溃堤洪水演进数值模拟
谢长飞, 孙志林, 缪斌, 许雪峰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69-75.  
摘要39)      PDF(pc) (3136KB)(13)   
围填海工程建于软土地基上,海堤易产生不规则沉降甚至坍塌,而在高水位期间可能发生溃堤灾害。本文采用HLL逼近Riemann解格式计算界面通量和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对围填海工程溃堤洪水运动进行模拟研究。针对浙南某围填海工程,成功模拟了海塘不同位置发生溃堤时的洪水演进过程:溃堤初始时刻,围区内淹没面积和淹没水深增长迅速,其后洪水推进速度放缓,平均水深则经历下降、快速增长、缓慢增长3个阶段变化,并且南堤溃决事故下同时刻平均水深较东堤溃决时高0.3~0.5 m,其洪水灾害性和风险性更高。进一步分析双溃口条件下淹没水深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可知,洪水完全淹没围填海区仅需要60min,溃堤4h后淹没水深可达1.7 m,围区东、南部两股水流迅速交汇将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其他区域居民可有15 min以上逃生时间。另外,糙率参数在土15%区间变化下,计算平均水深最大变幅为20%,淹没面积最大变幅为14%。研究成果对于减少溃堤突发事故损失,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今后围填海工程的安全设计和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依据。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枯季水质生态模拟研究
杨扬, 吴晓燕, 管卫兵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76-88.  
摘要33)      PDF(pc) (5240KB)(13)   
将一个由水动力、粘性泥沙和水质生态模型搭建的综合模拟系统应用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枯季(11-4月)平均水文气象条件设置并驱动模型。将模拟结果与2003年3月观测资料及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发现,模拟结果总体上很好地再现了研究海区枯季温度、盐度、悬浮泥沙、无机氮、无机磷等生态水质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趋势,说明模型可反映研究海区的水动力、泥沙和水质生态的关键过程。模拟结果中,DIN的分布趋势呈现出“近岸河口高、外海低”的特点,长江口和钱塘江口附近含量最高;DIP的高浓度区不仅仅在长江口及杭州湾,在浙江近海其它区域的浓度值也较高;浮游植物量最大的区域位于舟山以东海域。另外,3个条件响应数值试验表明,枯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无机氮和无机磷均处于富余状态,尤其是无机氮,即使在陆源输入减半的情况下,仍然富余,没有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研究区域的高质量浓度悬浮泥沙通过限制光照强度控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
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姚才华, 吴自银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89-100.  
摘要68)      PDF(pc) (7059KB)(23)   
采用 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 km 2 ,水域面积减少84.6 km 2,滩涂面积减少131.4 km 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X10 4 m 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X10 4 m 3 ,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X10 4 ,135.3X10 4 ,663.7X10 4,-452.7X10 4和367.7X10 4 m 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 cm/a。 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拋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南海南部SA09-040孔孢粉记录及古气候
张玉兰, 彭学超, 贾丽, 戴璐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3): 101-106.  
摘要30)      PDF(pc) (927KB)(15)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 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时(22.25~16.6 ka B P),当时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的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 ka B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 43 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自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象山港水交换特性研究
彭辉, 姚炎明, 刘莲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1-12.  
摘要29)      PDF(pc) (4189KB)(38)   
在验证良好的三维斜压潮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溶 解态的保守性物质为示踪剂,建立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计算了象山港水体半交换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并研究了斜压动力对湾内外水交换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交换速度的区域性变化较大,水体半交换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由象山港口门向湾顶逐渐增加,口门附近半交换时间在5d以内,平均滞留时间为5~10 d;湾顶水交换速度缓慢,水体半交换时间为30~35 d,平均滞留时间为35~40d。斜压动力对狭湾外段水交换影响较弱,对狭湾内段有较大的影响。
浙江近海波浪能资源的初步研究
叶钦, 杨忠良, 施伟勇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13-19.  
摘要36)      PDF(pc) (3515KB)(59)   
以2000年为例,采用SWAN波浪数值模型对浙江近海海域的波浪进行了全年模拟计算,并计算获得年、月平均波功率密度分布。研究表明,浙江近岸海域年平均波功率密度约为2~6 kW·m -1,往外海逐渐增大;同时季节变化明显,秋、冬季节波功率密度较大,春、夏季节较小。另外,通过对浙北、浙中和浙南3个近海海区的波浪出现频率和波功率密度随波高和周期变化的分析可知,浙北海域波功率密度比较高的波高及周期范围和波浪出现频率较高范围较为接近,而其对应平均波功率密度相对较低;浙南海域波功率密度比较高的范围所对应的平均波功率密度较高,而与波浪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则略有差异;浙中海域居两者之间。总体而言,浙江近海波浪能资源丰富,且全年中可开发与利用的波浪能出现频率较高。
350ka以来北冰洋波弗特环流演变及其沉积响应
叶黎明, 葛倩, 杨克红, 许冬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20-28.  
摘要76)      PDF(pc) (2682KB)(54)   
波弗特环流(Beaufort Gyre)是 决定北冰洋海冰运移方向和滞留时间的主要因素。依据沉积物的颜色旋回、Mn元素含量和有孔虫丰度,本文建立了阿尔法洋脊(Alpha Ridge)B85-D孔轨道尺度上的年龄框架,并深入分析了该孔晚第四纪以来冰筏碎屑(IRD>154 μm)含量、组分及其源区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50ka以来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末次冰期(MIS2~4期),期间沉积物中Ca元素和白云石含量都接近于零,大部分来自班克斯岛、维多利亚岛和麦肯齐地区的碳酸盐岩碎屑没有在阿尔法洋脊沉积;随着波弗特环流的消亡,搬运陆源碎屑的海冰很可能沿着北美海岸线直接进入了欧亚海盆。而在末次间冰期(MIS5期),波弗特环流却十分流畅,并将大量碳酸盐岩碎屑限制在美亚海盆内,导致阿尔法洋脊沉积物中Ca元素含量急剧升高,与之对应的白云石含量高达16.4%。通过类比可知,在MIS6期波弗特环流的状态可能与MIS2~4期相似,而在MIS8和MIS10这两大冰期,波弗特环流却类似于MIS5期。显然,波弗特环流的存在与否并不严格遵循“冰期-间冰期”旋回,这种变化很可能是风场强度和海冰浓度双重作用的结果。
中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生物标志物、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
李雪富, 武光海, 刘捷红, 张宏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29-36.  
摘要22)      PDF(pc) (1527KB)(36)   
利用2003年大洋DY105-12,14航次在中太平洋海山获取的KXD28富钴结壳样品,采用气相色谱(GC)内标法对该结壳样品的分层样进行了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非烃)、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的定量分析,并结合总有机碳(TOC)及有机碳同位素(δ 13C)分析,探讨了结壳样品有机质来源及富钴结壳组成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富钴结壳中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生物和菌藻类,并混有少量陆源物质;有机碳同位素同样也指示了海洋水生生物碳同位素特征;(2)KXD28结壳从底层到最外层有机碳同位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壳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气候相符合:富钴结壳生长前期δ 13C组成由正变负,对应全球气候变冷,南极底层流向太平洋挺进;而富钴结壳生长后期δ 13C逐渐偏正,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南极底层流萎缩相关联。
丁坝间潮滩地貌变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郭凤霞, 邱建立, 吴松华, 郭国明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37-45.  
摘要26)      PDF(pc) (2210KB)(49)   
经验正交函 数(EOF)是用来处理原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原始距平矩阵分解为空间特征函数和相应的时间特征函数,并用前3个经验正交函数,即表示潮滩总体冲淤变化的第一特征函数,表示季节性冲淤变化的第二特征函数和表示偶然因素扰动引起冲淤变化的第三特征函数的线性组合来反映潮滩的变化,分析浙江瑞安淤泥质潮滩在建立丁坝后的演变规律。初步探讨了动力过程和地貌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淤泥质潮滩在丁坝工程影响下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动力过程的关系;并对第二特征函数对应的动力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结果显示波浪作用是影响浙江瑞安淤泥质潮滩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与海表温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林丽茹, 赵辉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46-54.  
摘要133)      PDF(pc) (3757KB)(71)   
利用 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质量浓度及TRMM微波遥感海表温度产品,研究了南海海表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同海表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叶绿素质量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通常低叶绿素质量浓度(<0.12 mg. m -3)出现在弱风、高海表温度(>28 °C)的春、夏季节;高叶绿素质量浓度(>0.13 mg·m -3)出现在有较强风速和较低海表温度(<27 °C)的冬季。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南海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海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尽管在南海南部、南海中部、南海西部及吕宋西北部4个代表子区域的显著性有所差异,但都暗示温度变化所反映的垂向层化调控了营养盐质量浓度和浮游植物量变化。可见,温度可能是影响海洋上层稳定程度及垂向交换强度的重要指标,从而可能调控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变化。
东海陆架表层水体有机与无机悬浮体的季节分布特征
崔倩芳, 潘德炉, 白雁, 何贤强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55-64.  
摘要37)      PDF(pc) (4346KB)(37)   
利用2011年春季(5-6月)、2009年夏季(8月)、2010年秋季(11-12月)和2009 年冬季(12月一次年1月)4个航次实测的悬浮体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表层水体总悬浮体、有机悬浮体和无机悬浮体质量浓度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水体总悬浮体质量浓度冬半年高于夏半年,等值线基本平行于岸线,在浙江沿岸29°N附近有一浑水舌向东南方向延伸,常年存在2个高值中心和2个次高值中心。有机悬浮体质量浓度则为夏半年高于冬半年,存在2个高值中心和2个次高值中心,季节变化显著。无机悬浮体质量浓度分布趋势相似于总悬浮体质量浓度,但整体轮廓线向近岸收缩约0.5°,常年存在2个高值中心和1个次高值中心。有机悬浮体占总悬浮体百分比按季节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和秋季,其中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海域和黑潮区为东海有机悬浮体百分含量高值区。
浙江镇海潮间带沉积物中可培养微生物初步研究
郑莹, 霍颖异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65-71.  
摘要48)      PDF(pc) (897KB)(39)   
针对浙江镇海潮间带沉积物样 品,采用纯培养法分离培养海洋微生物,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学研究,分析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离获得细菌39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51. 3%)、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30.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5. 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 6%)4个类群。厚壁菌门和变形杆菌门的菌株主要归属于芽孢杆菌纲Bacilli和a-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它们可能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部分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物种的相似性较低,可能代表了新的分类单元。研究丰富了浙江近海微生物种质资源,并拓展了对浙江近海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认识,为今后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积累了资料。
中肋骨条藻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的比较
王秀秀, 陈纪新, 黄邦钦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72-77.  
摘要43)      PDF(pc) (1455KB)(45)   
比较了裂解液法和直接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蛋白双向电泳的提取效果并优化了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在去除胞内干扰物质方面,较裂解液-超滤管法和裂解液-试剂盒法的效果都好。 裂解液-TCA-丙酮沉淀法和直接TCA-丙酮沉淀法都能取得背景干净、蛋白点清晰的双向电泳图谱,但后者的双向电泳图谱聚焦更完全,在进一步优化条件后(即蛋白沉淀12 h并增加超声波洗涤过程),可作为提取中肋骨条藻蛋白的最适方法。
鲈鱼FBP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童彩环, 钱云霞, 郑伟贤, 韩柳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78-83.  
摘要53)      PDF(pc) (2161KB)(37)   
果糖-1,6-二 磷酸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 EC 3. 1.3.11)可催化果糖-1,6-二磷酸水解成果糖-6-磷酸和无机磷酸盐,是糖异生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运用SMART RACE技术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肝脏中分离克隆了FB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357 bp,其中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分别为42 bp和301 bp,开放阅读框为1 014 bp,共编码33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6.7 kD,理论pI为6.90。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鲈鱼FBP与其它动物的肝脏型FBP相似性很高,与裸盖鱼、彩虹胡瓜鱼、斑马鱼、异育银鲫和大西洋鲑的肝脏型FBP的同源性分别为94.3%,90. 8%,89.3%,88.1%和84.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鲈鱼FBP与其它鱼类的肝脏型FBP成簇后再与哺乳动物的肝脏型FBP聚成一支,然后才与哺乳动物的肌肉型FBP汇成簇。同时用RT-PCR分析了FBP基因在鲈鱼肝脏、肌肉、心脏、眼、肠、肾脏、脂肪、脾脏、鳃和大脑等10个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FBP仅在肝脏、肾脏和肠这3个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与糖异生发生组织基本一致,因此推测该FBP属于肝脏型。
基于AHP的舟山灯光围网渔船捕捞能力影响因子权重评价
王飞, 宋伟华
海洋学研究    2012, 30 (4): 84-87.  
摘要29)      PDF(pc) (933KB)(34)   
根据3艘舟山灯光围网渔船的生产统计数据,通过层次 分析法(AHP),分析了影响渔船捕捞能力的因子(总吨位、主机功率、作业天数和水下灯功率),并根据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建立影响灯光围网渔船捕捞能力的多因子评价模式。结果表明:总吨位对灯光围网捕捞能力的影响最甚,其次是主机功率、作业天数和水下灯功率,其所占权重分别为0. 461 2,0.342 4,0.137 1和0.05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