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海洋学研究 2019 Vol.37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WRF模式中台风“启德”模拟对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伍志元, 蒋昌波, 邓斌, 曹永港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1-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1
摘要179)      PDF(pc) (2258KB)(70)   
为准确模拟台风路径和强度,采用WRF模式比较不同微物理过程和积云对流过程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和强度模拟的影响,并基于集合预报方法考虑对台风预报系统误差进行优化。选用4种微物理过程方案和3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针对1213号台风“启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结果有明显影响,积云对流过程参数化方案相对于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更加敏感。基于不同参数化方案扰动成员的集合平均预报方法,对于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模拟误差均有明显改善,台风路径误差随时间增幅较小,其结果优于全部12个单方案试验的模拟结果;从台风强度方面来看,基于集合预报方法模拟得到的台风强度变化趋势与实况结果一致,且误差较小,优于大多数试验方案。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微物理过程和积云对流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组合构建的集合预报模型,对于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模拟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减小了采用不同参数化方案产生的路径不确定性,使其在台风“启德”的路径模拟上与实况更为接近,可为提升台风预报能力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EEMD和ARIMA的海温预测模型研究
张莹, 谭艳春, 彭发定, 廖杏杰, 余昱昕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9-14.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2
摘要157)      PDF(pc) (1566KB)(103)   
类型丰富、时空分辨率高的海洋探测数据,为信号分解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海温预测模型这一问题,使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表温度(SST)融合产品,引入信号处理领域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机器学习领域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首先利用最适于分解自然信号的EEMD方法,将海温数据分解成多个确定频率的序列;再利用ARIMA分别对各个频率的序列进行预测,最后将各个序列的预测结果进行组合。该方法在丰富数据的支撑下,比以往直接使用海温数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更高,为更好地进行海温预测提供了新方法。
珠江口低盐透镜现象的声传播特性分析
屈科, 莫龙影, 黎章龙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15-2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3
摘要151)      PDF(pc) (2151KB)(58)   
低盐透镜现象是珠江口陆架海域常见的一种中尺度现象,它的出现会影响水下声传播环境。利用南海北部陆架区的CTD资料分析了低盐透镜的结构特征,基于简正波和射线模型,建立二维波导环境,设置不同声源条件,对低盐透镜环境的声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盐透镜会在海水上层形成声道,距离15 km处其传播损失较没有低盐透镜的情况小约15 dB。虽然低盐透镜声道厚度通常较小,但是较大的盐度梯度可以保证声道对声能的有效传播。当频率高于截止频率的声源置于低盐透镜内,声道效应有助于声音的远距离传播。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初期多金属氧化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环境研究
王海峰, 赖佩欣, 邓希光, 王汾连, 杨永, 邓义楠, 何高文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21-2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4
摘要148)      PDF(pc) (2168KB)(55)   
对大洋27航次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获取的3个多金属氧化物样品进行了X射线矿物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研究其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所取样品处于多金属氧化物发育的初始阶段,具有独特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1)相较于太平洋CC区及中太平洋海盆获取的多金属结核样品,本研究样品的矿物组成中含有异常高的石英、斜长石以及黏土矿物,而水羟锰矿和钙锰矿含量较低。(2)样品中铁相矿物主要为正方针铁矿(91.6%),另含少量纤铁矿(8.4%),推测是纤铁矿向更加稳定的正方针铁矿衍变的结果。(3)由于样品中深海黏土组分以及氧化物核心物质的混入,加上吸附金属氧化物时间较短,导致SiO 2和Al 2O 3含量均高于正常结核,而Fe、Mn、Cu、Co、Ni等其余金属元素含量较低。(4)由于形成时间较短,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低,ΣREE仅约为0.4×10 -3(一般太平洋CC区及中太平洋结核中稀土含量均大于1.0×10 -3);加之海水氧化还原作用的降低以及研究区海底热液活动的影响,Ce元素未表现出多金属结核中常见的正异常。
南极罗斯海表层沉积物GDGTs含量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陈文深, 于培松, 韩喜彬, 赵军, 潘建明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30-3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5
摘要183)      PDF(pc) (2001KB)(89)   
通过分析罗斯海15个表层沉积物中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的含量与分布,探讨了各种GDGTs来源及TEX 86指标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GDGTs总含量为93.67~2 663.37 ng/g,其中类异戊二烯GDGTs(IsoGDGTs)占90.33%~98.56%,远高于支链GDGTs(BrGDGTs)。类异戊二烯GDGTs与支链GDGTs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 R 2=0.88, p<0.01)。沉积物中的IsoGDGTs主要来源于海洋奇古菌,BrGDGTs主要由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原位细菌所产生。应用TEX L 86公式估算研究区SST,与WOA夏季表层温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TEX L 86指标在罗斯海具有适用性,可作为重建古海洋温度的替代指标。
舟山群岛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童晨, 童亿勤, 李加林, 朱兆红, 周艳丽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40-51.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6
摘要142)      PDF(pc) (2342KB)(71)   
研究海岛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于认识陆地和海岛景观差异,促进海岛区域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保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1995、2005、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舟山群岛20 a间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并对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舟山群岛水域、城市、农村景观面积不断增加,其余景观类型面积不断减少,景观格局破碎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下降后上升,净增加37.66×10 7元,除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和水文调节价值总体趋势为增加外,其余服务功能价值均呈减少趋势;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和低值区不断增加而0.5×10 7~1.5×10 7元区域小幅减少。(3)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与景观类型斑块复杂程度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景观的聚合度和蔓延度呈显著负相关。
可见光下Li +/CNTS-TiO 2光催化剂降解海洋柴油污染的研究
于晓彩, 王力萍, 刘京华, 郭美岑, 朱婉婷, 廖佳琪, 吴云英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52-5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7
摘要117)      PDF(pc) (1354KB)(73)   
通过溶胶-凝胶法,以CNTS-TiO 2为前驱物制备了Li +掺杂CNTS-TiO 2的纳米复合光催化剂(以下均称为Li +/CNTS-TiO 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催化剂为纳米材料且在TiO 2的基础上增大了比表面积。利用掺杂量为3%的Li +掺杂CNTS-TiO 2复合光催化剂(以下均称为3%Li +/CNTS-TiO 2)光催化降解海洋柴油污染,在可见光条件下考察了Li +掺杂量、煅烧温度、光催化剂投加量、柴油初始质量浓度、光催化反应时间、H 2O 2质量浓度等条件对光催化实验的影响。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化工艺条件为:Li +掺杂量为3%,光催化剂的煅烧温度为600 ℃,3%Li +/CNTS-TiO 2的投加量为0.1 g/L,降解柴油初始质量浓度为0.4 g/L,光催化反应时间为3 h,H 2O 2质量浓度为0.6 g/L,降解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同时对此光催化剂进行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剂去除效果优异,去除率可达91.87%。
舟山六横岛海域浅部地层结构与水下滑坡分布特征
孙鸿程, 蔡廷禄, 夏小明, 王欣凯, 刘毅飞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59-66.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8
摘要185)      PDF(pc) (3366KB)(121)   
舟山群岛海域峡道密布,峡道边坡失稳现象普遍发育,规模不一。多发的水下滑坡对海底光缆、港口码头等海岸工程设施都有较大威胁。2012年12月,使用浅地层剖面仪对六横岛周边峡道区进行探测,划分出3个主要声学反射界面以及4个地层单元,上部3个地层为全新世沉积层。发现6处水下滑坡,分布于六横岛沿岸边坡及毗邻的潮流深槽边坡。滑坡结构均为整体性滑坡,部分具多级性。从滑坡体规模看,滑坡体体积介于1.6×10 5~2.7×10 7 m 3之间,其中超大型滑坡2处、大型滑坡3处、中型滑坡1处。根据界面与滑坡体的相关性,推测水下滑坡均发生在距今2.5 ka以来的全新世晚期。
黏性土淹没射流破土实验研究
郑健, 来向华, 陈小玲, 李冬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67-74.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09
摘要161)      PDF(pc) (2849KB)(100)   
海底水力喷射开沟技术在海底管道、光缆埋设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黏土尤其是硬质黏性土中的水力开沟施工较为困难,为阐明其中的破土机制,开展了二维垂向淹没射流开沟物理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射流破土的过程,发现:软黏土与硬质黏性土中冲坑发展的特点有所不同,破土机制也存在差异。射流对硬质黏性土的破坏中,压力导致的剪切破坏起到很大作用,在土力学原理上近似于地基土整体剪切破坏,据此建立了硬质黏性土射流破土模型,同时提出冲坑颈口直径在硬质黏性土冲坑形态中的重要性,并以此取代原有的冲坑直径作为一个预测指标。
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潮流和余流特征分析
张安民, 宁一伟, 王晨旭, 张豪, 刘荣霞, 孙朝辉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75-82.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10
摘要128)      PDF(pc) (2175KB)(76)   
基于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31 d的实测海流资料,利用调和分析对主航道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同步风速资料研究风对表层余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道附近属于弱流海区,表层平均流速为31.4 cm/s,流速总体上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NW—SE向。(2)观测海域潮流以正规半日往复潮占主导,优势分潮为 M 2,浅水分潮较为显著,涨潮流流速大于落潮流流速。(3)观测期间表层平均余流流速为2.8~13.8 cm/s,随着深度增加余流流速逐渐减小,方向大多为NW向。该站表层余流受风的影响显著,东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
渤海湾氮、磷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宋兵魁, 齐树亭, 李斯, 李亮, 武洪庆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1): 83-9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1.011
摘要143)      PDF(pc) (2234KB)(49)   
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是营养盐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2016年8月对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并研究了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中的营养盐在西部近岸地区含量较高,而在离海岸线较远的开阔海域含量较低,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说明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贡献较为明显。水体中营养盐主要是以无机态为主,无机氮和无机磷分别占到总氮和总磷的76.65%和76.46%。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表现出和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形态主要以有机氮为主,无机磷的含量也仅占到30.42%。这说明夏季渤海湾水体中氮、磷营养盐主要由水中有机体通过同化作用将无机态营养盐合成为有机态营养盐进入沉积物,渤海湾西北海域的富营养化过程是水体中营养盐向沉积物迁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太平洋涌浪分布特征及其对海-气边界层的影响
李靖, 郑崇伟, 黎鑫, 罗智贤, 王震, 姚琪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1-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1
摘要89)      PDF(pc) (4600KB)(44)   
本文对海-气边界层波致风机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给出了太平洋谱峰速度、波龄、波陡等描述涌浪和波致风机制物理量的年际和季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东太平洋赤道地区等海域涌浪速度最大且涌浪由南向北传播明显;太平洋波边界层高度基本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形势;波致风机制主要发生在赤道热带海域,北半球夏季波致风机制偏强,冬季偏弱,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北部海域夏季更易发生波致风机制,赤道附近海域相反;南海为风浪与涌浪组成的混合浪,对其波候等相关研究有必要分开进行讨论。
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及其在理想台风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伍志元, 蒋昌波, 何智勇, 陈杰, 邓斌, 谢振东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9-15.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2
摘要246)      PDF(pc) (4812KB)(61)   
采用传统的理论模型或者经验公式构建台风动力场驱动海浪模式,无法反映台风影响下海气动力过程,难以为海浪模式提供高精度的台风风场、气压场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和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构建大气-海浪实时双向耦合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理想台风的模拟之中。建立的WRF-SWAN耦合模式能够成功模拟理想台风影响下的台风浪分布特征,揭示了台风风场和台风浪在空间上的“右偏性”不对称分布特征,该模型可推广用于实际台风浪的模拟分析。
塞舌尔海台北部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苏泽国, 唐勇, 李赫, 董彦辉, 方银霞, 王维扬, 朱志敏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16-27.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3
摘要96)      PDF(pc) (5235KB)(53)   
塞舌尔微陆块及其北部区域的形成过程与冈瓦纳大陆解体和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2016年中国-塞舌尔大陆边缘海洋地球科学联合调查航次所取得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和重力数据处理分析,首次得到了塞舌尔海台北部的高精度地形图和重力异常图。应用构造地貌学分析方法,结合该区域地形及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塞舌尔海台北部发育3条向海方向延伸的狭长条带状海脊和平坦的深海平原,与塞舌尔陆块被阿米兰特海沟所切割,是一独立的构造单元。岩石地球化学证据和构造演化历史表明,塞舌尔海台北部可能在印度洋早期扩张阶段形成,向海方向延伸的海脊是由岩浆沿转换断层薄弱带喷发形成的不连续海脊。
南海北部陆坡区海底峡谷地貌、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刘丛舒, 丁巍伟, 殷绍如, 方鹏高, 丁航航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28-4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4
摘要247)      PDF(pc) (5253KB)(48)   
南海北部陆坡发育众多海底峡谷,其形成、发育、演化过程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南海北部陆坡典型的珠江口外海底峡谷群、东沙海底峡谷、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和澎湖海底峡谷进行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和多波束测深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4条典型海底峡谷的形态特征、沉积充填特征及结构、形成发育过程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各个海底峡谷的形成受多个控制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及方式都有差别。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物重力流与海底峡谷的演化密切相关,而陆地河流和局部构造因素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海底峡谷的发育。对于发育在主动大陆边缘的台湾岛东南侧的澎湖海底峡谷,其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活跃,其上发育的海底峡谷的控制因素以内营力地质作用为主。而具有被动大陆边缘属性的其他3条峡谷,由于构造运动较少或停止,其上发育的海底峡谷的控制因素以外营力地质作用为主。
南海东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下地壳高速层成因
李海龙, 吴招才, 许明炬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44-56.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5
摘要135)      PDF(pc) (5320KB)(45)   
南海东北部陆缘构造演化信息丰富,对于理解南海的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收集了南海东北部的深反射地震和海底广角地震成果剖面,提取地壳和下地壳高速层的厚度结果,并结合水深、重磁异常和岩石圈的流变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东北部的地壳减薄特征、吕宋-琉球转换板块边界的性质和下地壳高速层的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南海东北部的地壳减薄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不均匀性,以下地壳减薄为主,在台西南盆地存在极端减薄地壳;南海北缘的白云凹陷、西沙海槽和西缘的中建南盆地也存在类似的极端减薄地壳,且都与刚性地块共轭或邻近,推测刚性地块的存在导致地壳初始破裂时下地壳流动和地幔上隆是局部出现地壳极端减薄的主要原因。吕宋-琉球转换板块边界两侧在海底地形、新生代反射和重磁异常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与中生代岛弧引起的高磁异常大角度相交,其可能是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边界断裂。下地壳高速层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结合其分布特征和波速比 V p/ V s的分布区间,认为其是多期次岩浆底侵形成的铁镁质基性岩。
基于可拓学的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评价——以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为例
何丛颖, 王建庆, 毋瑾超, 杨和福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57-61.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6
摘要103)      PDF(pc) (837KB)(39)   
利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分析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关联度,得到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以浙江省台州市4个有居民海岛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评价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较为客观,具有合理性,可作为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的评价模型之一进行推广运用。
基于PSR模型的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评价研究——以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为例
戴桂林, 王东亚, 林春宇, 付秀梅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62-71.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7
摘要137)      PDF(pc) (1070KB)(42)   
为客观评价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效果,本文通过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评价体系,运用PSR模型对渤海区域及三省一市(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和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区域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情况总体上持续改善,压力层稳定性较差,状态层不断优化,响应层受政策影响较大。其中渤海区域压力层主要受山东省人口、工业影响,状态层的变化主要来自辽宁省丰富自然资源的作用,响应层的改变主要来自山东省对于生态安全做出的努力。最后根据各省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从海洋保护区管控、海洋保护区限制开发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建议。
不同模式高盐胁迫对浒苔光合生理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钟佳丽, 李亚鹤, 郑明山, 臧茹, 徐年军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72-8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8
摘要129)      PDF(pc) (1575KB)(39)   
为探讨高盐及盐度变化对浒苔光合生理的影响以及浒苔在面临高盐胁迫时表现出的耐盐性,本文选取浒苔( Ulva prolifera)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盐度变化处理组:对照组(CK)始终保持盐度25;处理组1(T1)经过盐度30适应3 d后增加到盐度35;处理组2(T2)长期处于盐度35,研究高盐及盐度变化对浒苔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暗呼吸速率和光合放氧速率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和钙调蛋白(CaM)的基因表达量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盐会抑制浒苔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光合生理,T1、T2处理组均显著抑制浒苔的生长以及净光合作用速率,且T2处理组的抑制作用更强。高盐处理对浒苔光合色素的含量及其比值、暗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但随着藻体的成熟,浒苔光合色素的含量显著降低,并且暗呼吸速率显著增加。高盐也同时影响了 rbcLcam的基因表达水平,比较0、3和6 d三个取样点结果,T1盐度递增组的基因表达量高于T2长期高盐组,盐度逐步提高有利于增加浒苔对高盐度的适应能力。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浒苔在形成绿潮草垫以及退潮干出期间对盐度提高的适应。
基于EOF分析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海洋环境
张小龙, 付东洋, 刘大召, 刘贝, 余果, 钟雅枫, 王焕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81-94.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09
摘要146)      PDF(pc) (6553KB)(63)   
根据近10 a ECMWF的数值预报资料,主要分析了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四季和全年的海表温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空间分布,利用经验正交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分析了空间和时间变化特性。研究表明:海表温度、海面风场、有效波高的四季及全年时空分布有着显著的变化;海表温度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2.59%、10.98%和6.7%,具有0.5 a、1 a和3 a的周期变化;海面风场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29%、18.39%和9.36%,具有0.2~0.25 a、0.5 a和1 a的周期变化;有效波高的第一、第二、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17%、17.35%和10.96%,具有0.2~0.3 a、0.5~1 a和1 a的周期变化。
北部湾海域叶绿素 a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研究
刘大召, 晁俏利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2): 95-102.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2.010
摘要203)      PDF(pc) (3160KB)(68)   
叶绿素 a质量浓度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及时和有效地对水体叶绿素 a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对环境保护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1年至2016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北部湾海表叶绿素 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叶绿素 a质量浓度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北部湾叶绿素 a月平均质量浓度在8月和1月分别达到峰值,北部湾冬季与夏季的叶绿素 a季平均质量浓度高于春季和秋季,夏季北部湾海域表层的叶绿素 a质量浓度开始迅速升高,秋季北部湾中南部叶绿素 a质量浓度呈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北部湾近岸海域叶绿素 a质量浓度平均水平较高,叶绿素 a质量浓度高值区集中在湾北部雷州半岛西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域,而低值区在湾中部以及湾南部的深水区海域。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的安达曼海及其邻近海域内波分布特征分析
王隽, 杨劲松, 周礼英, 贺双颜, 贺治国, 肖清梅, 刘安国, 许明光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1-11.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1
摘要207)      PDF(pc) (6309KB)(129)   
安达曼海是内波频繁发生的海区之一,对其内波的研究是当今海洋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2013—2016年间覆盖整个安达曼海的3 000多幅Terra/Aqua MODIS、GF-1、Landsat-8、Sentinel-1 等卫星遥感图像,从中提取和解译了内波波列线和波向信息,得到安达曼海海洋内波的时间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内波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安达曼海及其邻近海域内波主要出现在4个区域: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安达曼海中部海域、安达曼海北部海域以及尼科巴群岛以西海域,尺度较大的内波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和安达曼海中部海域。在时间分布上,2013—2016年间安达曼海内波的年发生次数相近;在热季、雨季及冬季遥感都能观测到内波的发生;2-4月遥感观测到的内波最多,其次为8、9月,7月遥感观测到的内波较少,这可能是由于雨季光学影像受云影响,安达曼海海域晴空影像过少造成,还需要借助更多的遥感影像进一步证明。在波向上,安达曼海多数内波向岸传播,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安达曼海中部海域,内波向东或向东南传播;在安达曼群岛东部,内波向东传播,传播一定距离后与海底地形交互作用,一部分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产生反射,向西南方向传播至安达曼群岛;在尼科巴群岛以西海域,内波由尼科巴群岛向孟加拉湾传播。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南大西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研究
邓绍坤, 吴祥柏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12-2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2
摘要109)      PDF(pc) (2630KB)(68)   
南大西洋在地理上连接着北大西洋、南大洋和印度洋。通过环流输运或海表温度变化,该海域的上层海洋热含量(OHC)的变化可能对与之相连的各个洋盆间的再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基于1958—2015年的ORAS4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格点海温数据集,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大西洋上层海洋不同积分深度(0~100 m,0~300 m,0~500 m,0~700 m)OHC的时空变化特征。EOF第一模态显示,过去60 a来,南大西洋上层700 m存在一个洋盆尺度的变暖趋势,而且随着热含量积分深度的增加,第一模态所解释的方差占比也明显增加。OHC变化EOF第一模态与以年际变化为主的NAO和ENSO指数相关性很低,而与代表较长时间变率的AMO和PDO指数却有较好相关性,且与AMO的相关性随着积分深度的增加而提高。超前滞后相关分析显示AMO滞后南大西洋OHC变化9~12 a,显示南大西洋OHC变化对北大西洋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南大西洋OHC变化EOF第一模态与PDO之间相关性随着积分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显示PDO对OHC的影响主要在表层。另外发现整个洋盆的热含量变化与温跃层变化呈正相关,热含量的变化反映温跃层的动态波动。
远区台风“三巴”对河口波浪增水和波生流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任剑波, 何青, 沈健, 郭磊城, 徐凡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21-3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3
摘要144)      PDF(pc) (5144KB)(83)   
波浪增水和波生流是河口泥沙输运、地貌演变和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动力之一,但目前关于远区台风影响下长江口波浪增水和波生流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建立了覆盖东中国海的台风-天文潮-波浪耦合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远区台风“三巴”对长江口波浪增水和波生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从台风中心向近岸传播过程中,能量耗散引起波浪作用力的衰减和辐射应力的增大,产生波浪增水,长江口波浪增水在0.05 ~0.20 m之间,占台风总增水值的15%~22%。从NW向入射的台风浪产生自北向南的波生沿岸流,垂向上呈现三维结构,平均流速在0.05~0.20 m/s之间,占风暴潮流的15%~50%,充分说明了远区台风可以对长江口波浪增水和波生流产生明显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河口极值水位和流速计算、泥沙输运、水下三角洲地貌演变等研究提供参考。
日本“3·11”海啸引起的乐清湾共振研究
刘勇, 卢文芳, 应超, 李新文, 姚文伟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31-3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4
摘要161)      PDF(pc) (2840KB)(75)   
本文基于TELEMAC-2D模型建立太平洋区域海啸传播模型,模拟2011年日本“3·11”海啸事件下海啸波的传播。使用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日本“3·11”海啸事件对乐清湾的影响。通过频谱分析得到“3·11”海啸激发的乐清湾内240、180和103 min这3个主导模态的幅值及其相位。通过白噪声实验对乐清湾的固有共振特征进行估算,进一步支持了乐清湾在上述3个模态发生共振这一结论。白噪声实验还表明,海啸等海洋灾害发生时会在乐清湾湾顶及湾口处产生较大的增水,该结论对乐清湾内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台风“天秤”对两种深海声道下声传播的影响
马志康, 付东洋, 屈科, 朱凤芹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40-4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5
摘要142)      PDF(pc) (3417KB)(85)   
将Argo浮标资料与卫星遥感再分析数据相结合,调用基于抛物方程算法的RAM(Range-dependent Acoustic Model)模型,研究了2012年第14号台风“天秤”对不完整深海声道(3 000 m)和完整深海声道(5 500 m)两种水深条件下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台风对海水的影响局限于表层水体,具体为混合层加厚,混合层内温度梯度接近于零,声速在混合层内正梯度分布;混合层下方一定深度的水体增温,相应的声速也增大。声源在混合层内时,主要对海表层的声传播产生影响,两种水深条件下均出现表面波导声传播模式以及泄漏模式。声源在混合层以下时,不完整深海声道条件下台风使得会聚区向着声源方向靠近;完整深海声道条件下台风对会聚区的位置影响不明显,但声波的翻转深度增加近500 m。
星载SAR近岸海上风能遥感研究进展
范开国, 常俊芳, 顾艳镇, 南明星, 冉阳, 周育峰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49-54.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6
摘要189)      PDF(pc) (625KB)(101)   
星载SAR已成为近岸海上风能资源研究的新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回顾了SAR近岸海上风能遥感研究进展,特别是国内外星载SAR近岸海上风能遥感探测技术研究、遥感应用研究以及SAR风机尾流遥感探测研究的发展。同时针对星载SAR近岸海上风能遥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广西北海港石步岭港区项目风暴潮和海浪灾害风险评估
申友利, 魏春雷, 孙燕, 高艳秋, 马文韬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55-6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7
摘要147)      PDF(pc) (3491KB)(78)   
近年来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频发,对沿海大型工程的防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结合广西北海港石步岭港区项目海岸防御工程的设计标准及现状,进行风暴潮和海浪灾害的风险性评估,把推算得到的防御工程应达到的理论顶高程与实测高程进行对比,评估该工程项目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研究发现考虑海平面上升之后的极端高潮位评估结果跟设计值相当;无论是设计高潮位还是极端高潮位下的N向波高的理论值均高于设计值;码头及其他防护岸段的实测最低高程均低于考虑波浪爬高影响之后的理论顶高程,存在一定风险,建议项目业主单位立即采取措施以降低海洋灾害风险。
近50a来辽河口水下三角洲演变特征研究
韩志远, 谢华亮, 强海洋, 李怀远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64-72.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8
摘要116)      PDF(pc) (3354KB)(92)   
本文基于近50 a来的辽河口海域的水下地形资料,采用GIS技术手段研究了辽河口水下三角洲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辽河水下三角洲外缘(蛤蜊岗子滩西缘和南缘、西滩西缘和南缘)出现较大幅度的侵蚀后退;蛤蜊岗子滩东缘淤积外移,南部滩尾东部有北移东偏趋势;近岸浅滩由淤涨变为基本稳定,局部有所侵蚀后退;受蛤蜊岗子滩向东淤进的影响,蛤蜊岗子滩东侧深槽有所缩窄;蛤蜊岗子滩和西滩之间深槽水域出现拓宽变浅的变化趋势。流域来水来沙减少是近年来辽河口水下三角洲外缘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外缘侵蚀泥沙在波流作用下向河口搬运是蛤蜊岗子滩东侧淤积、深槽缩窄的主要原因,近岸边滩人工围垦对水下三角洲演变的影响值得关注。
混凝土联锁排应用于海底电缆防护稳定性研究
王晓建, 黄潘阳, 徐建平, 来向华, 李捍平, 胡列翔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73-7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09
摘要219)      PDF(pc) (1926KB)(71)   
海底电缆穿越底质坚硬海床时,覆盖混凝土联锁排可以有效保护海缆。根据国网舟山500 kV海底输电电缆所在海域实测水文数据,采用力学平衡公式和数值模拟两种计算方法,研究混凝土块在极端水流作用下的在位稳定性。基于推导出的力学平衡公式,对其进行函数分析后发现,当混凝土块底边固定时,存在一个极值高度,此时铺设在海床的混凝土块最为稳定,可以抵挡的水流流速最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混凝土联锁排在水流作用下的三维流态特征,对不同形状混凝土块的受力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当混凝土块边缘为圆角时,可以改变边缘周边的水流结构,总体上加强混凝土块的稳定性。经计算,尽管国网舟山500 kV海底输电电缆所在的灰鳖洋海域潮流流速较大,但常规长、宽、高为0.4 m×0.4 m×0.3 m的块体组成的混凝土联锁排可以抵抗水流的冲击,保护海底电缆。
堤线调整对九溪涌潮景观影响评价研究
李志永, 程文龙, 金建峰, 张玉伦, 黄姿菡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79-85.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10
摘要106)      PDF(pc) (2322KB)(66)   
因建设需要,拟对钱塘江九溪岸段堤线进行调整。九溪岸段是钱塘江知名的观潮点之一,涌潮是该河段一个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减小堤线调整对涌潮景观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有限体积法的SCHISM三维涌潮模型,复演了九溪涌潮现象,提出了观潮区的涌潮高度、涌高明显的岸线长度和涌高明显的区域面积等三个综合评价指标,对堤线调整给涌潮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评价。该研究对其他工程对钱塘江涌潮景观的影响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粟丽, 陈作志, 黄梓荣, 许友伟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3): 86-96.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3.011
摘要135)      PDF(pc) (2327KB)(76)   
根据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78种(含变种与变型),其中硅藻门209种,甲藻门157种,蓝藻门9种,着色鞭毛藻门3种。该海区的主要优势种有翼鼻状藻 Proboscia alata、翼鼻状藻纤细变型 Proboscia alata f . gracillima、佛氏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短角弯角藻 Eucompia zoodiacus和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各断面优势种差异较大,仅佛氏海毛藻在4个断面成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63~1 430.04)×10 4个/m 3,平均为76.20×10 4个/m 3,丰度较高的站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断面D近岸站位和汕头断面H。春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06~5.56,均值为3.99。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活性磷酸盐。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基本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点,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中印度洋季节内信号的评估
蒙泽, 周磊, 秦箭煌, 付红丽, 王关锁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1-1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1.
摘要155)      PDF(pc) (6547KB)(46)   
季节内变化是热带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北半球夏、冬两季为例,对比了海洋再分析数据集(ECCO2、SODA3和CORA)与卫星观测海表面温度(SST)以及海表面高度(SSH)在印度洋区域季节内信号的差异;还以冬季MJO(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事件和夏季季风事件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强迫过程中再分析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差异与原因。结果表明,再分析产品在近岸海域具有与观测数据相当的季节内波动,但是在大洋内部,除CORA在赤道中印度洋略强于观测数据,其他再分析数据季节内波动明显弱于观测数据20%以上,SODA3甚至达到60%以上。具体来说,在东传MJO和北传CIO (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 事件期间,再分析数据中热力强迫下的季节内SST变化呈现较好,仅ECCO2和CORA在相位上滞后观测数据5~10 d。在夏季CIO的SST异常西传期间,再分析数据中动力强迫下的季节内变化呈现较差,ECCO2和CORA仅在85°E~95°E呈现出微弱的西传信号,SODA3的SST异常并未西传;而且强度上,90°E~100°E附近所有再分析SST异常均弱于观测数据50%以上。通过对比东印度洋上混合层季节内流速发现,CIO事件期间再分析流速振幅弱于观测数据51.42%,且CIO波峰期间与观测数据的相对偏差达到65.16%。再分析数据中动力强迫的信号呈现较弱,可能是导致季节内变化在大洋中部明显弱于观测数据的原因。因此,要提升再分析产品中季节内信号,不仅需要关注热力与动力强迫的修正,更需要扩大海洋观测以增加数据同化,尤其是在赤道印度洋海域需要加强对海流的观测。
基于DINEOF的静止海洋水色卫星数据重构方法研究
陈奕君, 张丰, 杜震洪, 刘仁义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14-2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2
摘要244)      PDF(pc) (3098KB)(71)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GOCI)提供了时间分辨率达小时级的海洋水色数据,使得对海洋环境的逐时变化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受到海洋上空云、雾和霾的影响,数据出现连续高缺失率甚至完全缺失的情况,使得数据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经验正交函数重构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DINEOF)的基础上,突出时间要素在重构中的地位,运用异常像元检测、拉普拉斯平滑滤波和时间模态2次分解插值,提出了适用于静止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的重构方法——DINEOF-G。利用此方法对杭州湾2017年的GOCI总悬浮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经典方法在重构精度上提高了8%,数据重构率提高了36%,且重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杭州湾总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梯度依赖客观分析技术的全球Argo网格化数据集:构建及初步应用
谢春虎, 徐苗苗, 曹莎莎, 张勇, 张春玲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24-35.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3
摘要147)      PDF(pc) (8347KB)(12)   
采用梯度依赖相关尺度方法构建了1套2004—2017年间,月平均的全球海洋(0~1 500 m)1°×1°的Argo数据集,并在对该数据集进行对比检验的基础上,将其初步应用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的渔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Argo数据集与WOA13数据集的温、盐偏差在上表层(150 m)稍大,最大值分别约为0.5 ℃和0.1,且偏差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与TAO浮标时间序列的温度偏差,2004—2017年间均小于1 ℃,最大盐度偏差则小于0.5,且大部分海域接近0。中西太平洋海域,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多集中在 28~29 ℃ 等温线范围内,在 22 ℃以下的海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值极小;中心渔场区温跃层上界深度范围在20~120 m之间,且中心渔场在各个深度上形成的频数大体呈正态分布,温跃层上界深度为90 m时,形成中心渔场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研究表明所构建的数据集在水文环境分析及资源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海洋环境对GPS多路径效应影响分析
牟哲晗, 郭博峰, 唐龙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36-47.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4
摘要127)      PDF(pc) (5522KB)(50)   
为了解海洋环境对GPS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基于海边两个测站的观测数据,利用Anubis软件对两测站多年、多天数据在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下受多路径效应影响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低卫星高度角时,随着卫星高度角的降低,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下的多路径误差都逐渐增大,且海洋环境下的多路径误差增幅明显大于陆地环境下的增幅。(2)当卫星高度角小于20°时,海洋环境下的多路径误差大于陆地环境下的多路径误差;当卫星高度角大于20°时,海面方向和陆地方向多路径误差差异较小。
根、茎、叶定量概化植物模型沿程不规则波消减实验
陈杰, 龚尚鹏, 官志鑫, 张竹, 谢振东, 雷佳欣, 彭浩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48-5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5
摘要131)      PDF(pc) (3628KB)(45)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根、茎、叶均可量化的植物模型,开展波浪水槽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水深、入射波高、植物分布密度等因素,研究不规则波在植物群传播时沿程波高衰减特性,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不规则波频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植物模型消波效果较好,但很少出现植物消波的边界效应,不规则波沿植物群的波高变化情况多数时与Mendez理论曲线不一致,植物群各部分的波能衰减情况并无固定的变化规律。此外,波能衰减集中在谱峰频率处,且入射波高越大,透射波与入射波之间的谱峰值差值越大,但透射波的频谱宽度与入射波相比无明显变化。本研究可为采用近岸植物消波护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分布
孟凡盛, 倪建宇, 姚旭莹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60-67.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6
摘要131)      PDF(pc) (2154KB)(47)   
分析了大洋40航次在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山间海盆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和有机质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附近海域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总体较低,含量在0.88%~12.41%之间,平均含量为2.19%,分布上呈现西南含量高,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深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较低,δ 13C同位素组成分布与生物硅相同。沉积物柱状样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在过去的100~200 ka期间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初级生产力是逐渐增加的。
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机制与评价理论体系初探——以辽宁省海岛为例
张云, 张笑, 龚艳君, 刘明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68-7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7
摘要130)      PDF(pc) (1343KB)(48)   
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为优化配置海岛资源,促进海岛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参考相关研究,以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为基点,对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综述;以辽宁海岛为侧重点,通过梳理和分析大量海岛典型案例,提出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成因及表现,建立其影响机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背景下,海岛生态系统响应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人类对海岛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敏感反应与自恢复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敏感的、难恢复的,具备长期性、差异性和可调控性特征,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扰动与人为干扰作用下,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也不同,其驱动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深圳市浴场用海定级研究
崔东阳, 陈萍, 吴桂敏, 唐琳
海洋学研究    2019, 37 (4): 79-84.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19.04.008
摘要149)      PDF(pc) (1360KB)(43)   
海域分等定级是制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和开展海域资产价格评估的前提和依据。借鉴《海域定级技术指引(试行)》,遵循资源禀赋差异、收益差异、节约利用和生态用海的原则选取海域自然条件和海域区位条件2个定级因素及海水质量、海洋自然灾害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深圳市浴场用海定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出207个评价单元的得分情况,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变异系数(CV)来校核级别,最终将浴场用海的海域划分为Ⅰ级(22.22%)、Ⅱ级(33.82%)和Ⅲ级(43.96%)3个级别。研究成果为海洋管理部门制定浴场用海不同级别的基准价格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