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彭晓萌, 于溢, 马文涛, 闫运伟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21-3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3
摘要544)   HTML261)    PDF(pc) (20463KB)(205)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2)发生最为频繁,占总发生次数的94.20%。大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Ⅲ类海洋热浪,面积>1.2×105 km2)在31年期间仅发生74次,其中面积最大的热浪事件发生在2015年。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面积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差异性。相较于Ⅰ类海洋热浪,Ⅱ类海洋热浪(面积为1.8×104~1.2×105 km2)平均强度超过1.5 ℃的空间范围明显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增加,其平均强度和累积强度均增强,持续时间也随之变长。Ⅲ类海洋热浪事件累积强度的中位数分别是Ⅰ类的1.4倍,是Ⅱ类的1.2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时期Ⅰ~Ⅲ类海洋热浪的面积均显著增加,并且存在6~7个月的滞后关系。厄尔尼诺时期Ⅲ类海洋热浪事件持续时间比拉尼娜时期长2 d。本研究探究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热浪的共性和差异性,为研究南海海洋热浪生消特征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我国构建近海水体低氧的监测、评估、预测与应对链式体系
孟启承, 周锋, 马晓, 倪晓波, 张文霞, 王斌, 李德望, 李明轩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138-140.  
摘要184)   HTML46)    PDF(pc) (6165KB)(176)   
印尼贯穿流出流海域次表层潜流的来源和季节-年际变化特征
史万里, 胡石建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1-11.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1
摘要350)   HTML164)    PDF(pc) (18948KB)(133)   

结合涡分辨率数值模拟数据和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印尼贯穿流之下两支次表层潜流——位于翁拜海峡的翁拜潜流和帝汶通道的帝汶潜流的来源和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这两支潜流存在于大约200~800 m深度之间,是一个准永久性存在的潜流系统。翁拜潜流的形成主要与南爪哇潜流的东伸有关,而帝汶潜流水体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是南爪哇潜流和卢温潜流的混合水。两支潜流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其中在季节尺度上,具有显著半年周期,通常在印度洋季风转换期(4、5月份和10月份)流量达到峰值。结合历史风场、卫星高度计和温盐观测数据,发现与局地风场及其上升流相关的次表层经向压强梯度是导致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年际尺度上,潜流存在2~4 a的周期,与印度洋偶极子存在显著相关。

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通量和影响因素
邢明尧, 林华, 杨志, 王斌, 李杨杰, 张乾江, 陈倩娜, 郑豪,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58-6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6
摘要288)   HTML117)    PDF(pc) (17189KB)(100)   

本研究基于2022年3月在杭州湾海域的航次调查,阐述了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化亚氮(N2O)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体溶解N2O的浓度与饱和度范围分别为12.5~21.3 nmol·L-1和115%~183%,其中,上、中、下游N2O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2±2.9、14.1±0.8和13.2±0.7 nmol·L-1,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151%±17%、125%±6%和123%±6%,所有站位的溶解N2O均处于过饱和状态。表层水体N2O浓度和饱和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值集中在上游,且自西向东逐渐递减,中、下游呈现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温度、河口混合、河流输入和生物过程对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溶解N2O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N2O海-气交换通量范围为11.4~71.2 μmol·m-2·d-1,平均值为29.5±16.0 μmol·m-2·d-1。与国内其他河口、海湾相比,杭州湾的N2O海-气交换通量相对较高,N2O释放潜力大。根据海域面积,本研究初步估算春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N2O的释放量为3.5×105 mol·d-1,表明其在大气N2O排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的时空差异
陈聪, 徐楚越, 秦箭煌, 康彦彦, 王桂芬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12-2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2
摘要283)   HTML136)    PDF(pc) (15254KB)(95)   

“三重”拉尼娜在历史上罕见,但已经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对 “多重”拉尼娜成因理解和对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本文通过多套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期间热带太平洋年际、季节尺度特征以及相应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 2020年拉尼娜峰值在冬季,持续时间在“三重”拉尼娜中最长;2021年拉尼娜峰值也出现在冬季,表现为“东部型”,冷中心靠近东部;2022年拉尼娜在秋季暴发,强度相对较弱,持续时间最短,冷中心位于中部,呈现“中部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纬向风的变化与海面温度的变化存在耦合关系,但在“三重”拉尼娜期间,东风异常的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小。相比之下,次表层海温的变化与海面温度异常中心的变化高度一致,它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强度和类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尽管东传开尔文波对海洋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它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在“三重”拉尼娜期间的变化较小。此外,研究发现暖水体积增长速率的不同造成了各重拉尼娜事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而暖水的经向辐合与辐散则导致了拉尼娜的季节锁相现象。

全球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
黄淑旖, 谢晓辉, 李少峰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1-1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1.001
摘要160)   HTML131)    PDF(pc) (23836KB)(83)   

为了揭示全球海域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内波细尺度参数化方法统计分析了2006—2021年全球250~500 m深度段的Argo温、盐数据,得到内波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全球海域在不同季节下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对内波混合的影响规律。在空间上,北大西洋和南大洋全年都存在较大的风生近惯性能通量,从而产生较强的内波混合;在西太平洋和40°N以北的北太平洋,内波混合与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空间分布不一致,与涡动能的空间分布一致,说明内波混合不仅会受到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影响,可能还会受到涡旋的调控。在时间上,12—2月全球内波混合最强,其次是9—11月和3—5月,6—8月最弱,这与全球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季节变化相一致。在北半球,冬季的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最大,而夏季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最小。在南半球,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四个季节的变化不一致。南、北半球内波混合和风生近惯性能通量的季节循环大致吻合,尤其在北大西洋,风生近惯性能通量和内波混合吻合较好。

烟台牟平近岸海域夏季溶解硅异常源于沙滩沉积物硅溶出?
韩亚静, 郑力文, 李成龙, 张永, 翟惟东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2): 1-10.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2.001
摘要118)   HTML131)    PDF(pc) (5912KB)(80)   

为探讨沙滩沉积物硅溶出对近海溶解硅收支的贡献开展本研究。2017年3—9月,在北黄海南部的烟台牟平近岸海域进行了6次现场调查,发现在水交换较弱的5—8月,溶解硅异常(ΔSi,相对于溶解无机氮增加的溶解硅的量)呈逐月累积的现象,月平均速率为1.5 μmol·L-1。通过溶解模拟实验、理论计算和现场数据分析,发现沙滩可渗透沉积物会发生溶解,形成溶解硅输入海洋,使近岸海域溶解硅浓度升高,月平均速率为0.7~2.0 μmol·L-1,与ΔSi的月平均速率基本一致。按照环海岸线长度进一步外推计算,黄海沙滩硅溶出量或硅酸盐溶解量,大致可以弥合黄海近岸海域夏季溶解硅收支不平衡。研究再次表明,渗透性颗粒的溶解作用可能对近海硅酸盐的总量有重要的影响。

热红外遥感监测滨海电厂温排水研究进展
谷佳霖, 楼琇林, 张华国, 曹雯婷, 柏瑶苹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123-137.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11
摘要277)   HTML140)    PDF(pc) (28863KB)(69)   

准确监测和评价滨海电厂温排水的温升强度和时空分布,对于滨海电厂的安全作业和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热红外遥感观测技术,可以获取滨海电厂温排水空间分布、温升强度和时间变化等信息,已成为滨海电厂温排水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遥感数据源、水体温度反演、温排水背景温度信息提取、温排水时空统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多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滨海电厂温排水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提出了未来滨海电厂温排水遥感研究的方向。

热带红树林河口海-气CO2通量季节变化及控制因素——以海南东寨港为例
王洋, 全鑫, 庄雅, 赵化德, 苏剑钟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79-8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1.008
摘要167)   HTML111)    PDF(pc) (14800KB)(68)   

近岸河口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源,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是大气CO2的汇。因此,准确衡量红树林河口的CO2排放量对构建区域和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寨港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向外连通琼州海峡,有5条主要河流汇入,西部和南部分布着成片红树林。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12月(干季)、2023年12月(干季)、2022年5月(湿季)、2023年8月(湿季)对东寨港、周边的主要河流以及邻近海域开展了4次野外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水体CO2分压(pCO2)呈现从河流向港内、港外递减的趋势;温度、物理混合与生物活动都会影响干湿季pCO2空间分布;湿季CO2通量(8.8±8.2 mmol·m-2·d-1)大于干季(3.4±3.6 mmol·m-2·d-1),全年平均值为6.1±6.3 mmol·m-2·d-1,在全球红树林河口中处于较低水平;东寨港水体的年CO2排放量将抵消红树林植物固碳量的10.4%~21.9%。

基于时序特征参数的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及长时序变化分析——以宇航员海与迪尔维尔海为例
谭亦杨, 白雁, 李腾, 郑芯瑜, 张银雪, 张异凡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43-57.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5
摘要392)   HTML245)    PDF(pc) (13090KB)(66)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维持南大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是南大洋的重点保护与限制捕捞对象。在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环境持续显著影响的背景下,亟需了解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其栖息地适宜性。本文基于南极磷虾出现记录及长时序遥感与再分析数据,利用藻华物候与海冰消长的时序特征参数及相关环境参数,构建了宇航员海与迪尔维尔海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宜性的最大熵模型(Maxent)。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单一时刻环境参数,时序特征参数更适合用于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基于Maxent模型,反演了两个典型海域超过20年的南极磷虾出现时间和频率变化序列,并通过分析多个环境参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机制解释。南极磷虾出现时的环境参数显示,宇航员海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低于迪尔维尔海,无冰期更短,温度更低,南极磷虾出现时间更晚,且主要由沿岸区域的南极磷虾幼体与年轻个体构成。在1997—2019年,宇航员海沿岸区域磷虾出现时间逐渐提前,出现总天数逐年增多,主要是由于沿岸区域藻华起始时间提前,同时叶绿素质量浓度增加也为南极磷虾幼体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来源。迪尔维尔海受海水增温、无冰期缩短、叶绿素质量浓度降低等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该区域磷虾成熟个体或向更适宜环境迁移,南极磷虾每年出现总天数下降。在模型构建基础上,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宇航员海与迪尔维尔海的南极磷虾长时序分布数据,可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物的影响、南大洋保护区规划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深水国际海缆的损害机制:海底地震
张孟然, 谢安远, 贺惠忠, 陆茸, 汤民强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100-11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9
摘要370)   HTML198)    PDF(pc) (18589KB)(61)   

海底地震是损害深水国际海缆的主要因素之一,认识海缆震损过程和地震引发的海底浊流对海缆的损害机制,对维护国际海底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海底地形、地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海缆工程专业软件Makaiplan研究大浅滩和恒春震后海缆大规模震损过程,并厘清了海缆损害规律与震后海底浊流过程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海缆震损机制。结果表明,海缆断点集中分布在海底峡谷和海沟内,造成海缆损坏的海底峡谷和海沟浊流的运动时速可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每小时。陆上河流和陆架河道为浊流发育提供物源输入,海底峡谷和海沟为浊流运动大面积破坏海缆提供通道。震后,被动陆缘上陆坡发育的峡谷浊流可破坏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上海缆,浊流最快速度出现在陆坡并在深海平原自加速;主动陆缘陆坡不同位置可同时发育浊流,对峡谷和海沟内海缆造成多次冲击,浊流最快速度和自加速现象出现在海沟。海缆防震措施包括:尽量避免海缆路由在与陆上河流或陆架河道连通的海底峡谷及海沟处交越,难以避免的时候则使用带外铠装浅水型海缆,海缆稍悬浮于峡谷或海沟底部并加装Uraduct,改变深水海缆的横截面形状等。

岛群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以洞头列岛为例
贺卓熙, 郭芬芬, 来向华, 胡涛骏, 陈青松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114-122.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10
摘要246)   HTML114)    PDF(pc) (13468KB)(53)   

岛群是中国近岸海岛的典型存在形式,开展岛群及其内部海岛之间的景观格局演变研究可为海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基于洞头区六个有居民海岛(洞头岛、半屏岛、大三盘岛、花岗岛、霓屿岛和状元岙岛)2008年、2014年、2018年和2022年4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计算了岛群和单个海岛的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岛群景观中林地、水域、耕地面积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建筑用地、工矿用地、道路面积占比持续上升。2)洞头岛、大三盘岛、霓屿岛和状元岙岛的景观格局变化幅度大,前两者以建筑用地增加为主,后两者以工矿用地增加为主;半屏岛和花岗岛的景观格局相对稳定。3)各海岛间的开发活动相互关联,景观有序演变,霓屿岛和大三盘岛的林地变为采矿区,支持了洞头岛、状元岙岛水域的围填和后续的开发建设;随着大岛的建设和发展,周边小岛的发展也开始起步。

国产深海HM4000型剖面浮标盐度数据校正
张璇, 刘增宏, 陈朝晖, 任翀, 熊海霞, 高志远, 严啸峦, 张林林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14-21.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1.002
摘要177)   HTML141)    PDF(pc) (9789KB)(52)   

2023年12月,崂山实验室“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项目在菲律宾海盆布放了1台国产4 000 m级HM4000型剖面浮标(世界气象组织编号为2902895),该浮标携带了加拿大RBR公司生产的RBRargo3 deep 6k CTD传感器(以下简称RBR CTD)。布放后发现,该浮标返回的盐度观测数据与船载CTD结果以及气候态盐度值相比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为了校正浮标盐度数据,使用现场盐度计分析结果和船载CTD测量的盐度,计算了RBR CTD电导率的偏移率,进而对浮标盐度剖面进行了校正。经检验,校正后的结果与邻近浮标和气候态盐度数据基本一致。随着我国 “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越来越多的国产深海Argo浮标将被布放,相比观测水深为0~2 000 m范围内的核心Argo(Core-Argo,仅观测海水温度和盐度),深海Argo(Deep-Argo)需要更高的观测精度才能分辨出深海更小的变化。当前,Deep-Argo使用的CTD传感器仍存在技术问题,一些浮标和传感器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当操作,导致观测数据特别是盐度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现场比测资料对深海Argo浮标观测资料进行校正的方法,可为我国深海Argo区域观测网资料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1993—2021年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
金杰, 陈宇杰, 姚永衡, 张思远, 胡镇涛, 丁梦蓉, 贾彬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69-78.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1.007
摘要121)   HTML90)    PDF(pc) (17223KB)(51)   

本文基于1993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的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平面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在舟山群岛东侧海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平均线性速率为0.36±0.10 cm/a,2018年起上升趋势有所减缓。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线性速率为秋季最大(0.37±0.12 cm/a),冬季次之,春、夏两季略小(约为0.34±0.10 cm/a)。近30年来的非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夏、秋季的上升速率几乎不变,冬季的上升速率呈减缓态势,春季呈加速上升态势。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存在年振幅增大的趋势,长期变化与温度引起的海水热膨胀效应以及风应力引起的增-减水效应密切相关。

应用HCR-FISH技术研究冷泉沉积物中甲烷厌氧氧化古菌的生存状态
何茂雨, 王景, 李思翰, 梁乐文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22-33.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1.003
摘要252)   HTML181)    PDF(pc) (13111KB)(49)   

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过程是冷泉沉积物中元素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该反应一般由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和硫酸盐还原细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共同完成,两者通常以共生体的方式存在。然而目前尚未获得ANME纯培养菌株,且其缓慢的代谢阻碍了对其代谢特征、协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通过杂交链反应-荧光原位杂交技术(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HCR-FISH)并结合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调查了南海Formosa冷泉(简称F冷泉)黑色菌席区域不同深度沉积物中ANME群落组成情况及存在状态。结果显示,ANME-1和ANME-2为F冷泉沉积物中的主要ANME类群,其中,ANME-2和SRB以菌团聚集体的方式存在,而未发现ANME-1类群与细菌成团的情况。这表明ANME-2多与SRB共生进行AOM过程,并且暗示ANME-1与ANME-2存在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甲烷代谢机制。另外,在所有层位的沉积物样品中,ANME-2/SRB菌团直径主要集中在3~10 μm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菌团直径分布与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指示冷泉环境因子对ANME/SRB菌团生长的影响作用。此外,通过HCR-FISH技术进一步发现,在F冷泉沉积物中存在多个排列整齐、大小均匀的菌团连接形成的菌团簇,这种特殊结构暗示菌团间可能存在着联系或合作关系。本研究揭示了F冷泉不同深度沉积物中ANME类群的存在状态及共生菌团的大小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揭示不同ANME类群在原位冷泉沉积物中的甲烷代谢机制和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

使用再分析资料检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一种新型追踪器
谷树韬, 连涛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34-42.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4
摘要254)   HTML109)    PDF(pc) (8123KB)(48)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风速数据和海平面气压场数据,本研究基于风应力特征设计了一种简便追踪器用于检测1985—201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并评估了该追踪器的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追踪器能较好重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结构特征,热带气旋峰值期集中于8—10月,高频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的规律也与观测结果一致。此外,该追踪器使用海平面气压最小值作为划分热带气旋强度标准,识别出的各个强度热带气旋数量也与观测结果基本吻合。追踪器的检出概率和误报概率均表现良好,与前人设计的追踪器效果相当。追踪器检测到的热带气旋中,约有90%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与观测结果的经纬度偏差小于等于1°,生命期偏差小于等于2 d,能较好地反映热带气旋完整的移动演变规律。

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CMD01剖面重震联合反演与地壳结构分析
张永祺, 唐勇, 董崇志, 吴招才, 李赫, 郭楚枫, 任建业, 巢鹏, 杨天一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83-99.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8
摘要206)   HTML113)    PDF(pc) (37887KB)(45)   

本文以2021年中马国际合作航次获得的实测重力、磁力和二维多道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对横穿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CMD01剖面进行解释分析和重震联合反演,研究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地壳结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建立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地壳密度模型,发现该陆缘具有减薄的陆壳,部分区段存在岩浆底侵作用;由陆向洋可划分出减薄陆壳、洋陆过渡带和洋壳等构造单元。其中,由于戴维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陆缘的影响,洋陆过渡带呈现出典型的转换型陆缘的构造特征。结合地壳密度模型和板块重建研究,重建了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分离、东非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和海域划界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构造地貌及岩浆-构造活动性
叶盛源, 韩喜球, 李洪林
海洋学研究    2024, 42 (4): 70-82.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4.04.007
摘要273)   HTML94)    PDF(pc) (23350KB)(44)   

洋中脊的地形地貌特征直接受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控制,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洋中脊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作用过程,对于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大洋24航次采集的船载多波束声呐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61°24'E—61°48'E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开展研究,计算了岩浆侵入比及断层相关指数,并探讨了研究区的岩浆-构造意义,获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可划分为A、B、C、D四个二级洋中脊段,其岩浆-构造活动期间隔分别为0.15、0.50、0.70和0.21 Ma。2)洋中脊A段和B段为不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洋中脊C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较为充足,以岩浆作用为主,处于轴向火山脊构建期;洋中脊D段为对称扩张段,岩浆贫乏,以构造作用为主,处于构造活动期。3)在洋中脊段两侧断层核密度值高的区域,有可能形成热液活动区,将是未来进一步勘探的目标区域。

中国东部近海三维温盐网格化数据产品成功完成2005—2009年资料融合
黄鸿羽, 周锋, 孟启承, 韩汇宇, 马晓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122-124.  
摘要100)   HTML65)    PDF(pc) (6250KB)(43)   
深海多金属结核与周围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何心怡, 刘倩, 李小虎, 李正刚, 王浩, 朱志敏, 李怀明
海洋学研究    2025, 43 (1): 34-46.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25.01.004
摘要187)   HTML111)    PDF(pc) (20261KB)(41)   

深海多金属结核和沉积物中赋存丰富的微生物,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和功能对认识深海微生物基因资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对于深海多金属结核分布区的结核内部及结核周围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微生物参与多金属结核成矿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16S rRNA全长测序技术获得了太平洋区域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与周围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组成,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观察到类细菌微球结构以及结构表面的金属元素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组成在不同结核和沉积物中存在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门类。有些功能类群可能因具备金属氧化还原或生物膜生成能力而参与了多金属结核成矿过程,如能够驱动结核锰元素循环和锰矿物形成的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科尔韦尔氏菌属(Colwellia)。类细菌微球结构能够促进金属元素在其表面聚集,可能为矿物沉淀提供了位点。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微生物功能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的认识,对于认识深部生命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微生物成矿过程具有积极意义。